發表文章

CL Group Pte. Ltd.

圖片
這也是一家詐騙公司。 這家公司註冊在新加坡,如果你有朋友在新加坡,不妨跟他打聽一下,你便會知道這家公司只是個空殼的託管公司,根本沒有販售油品的能力。 以下是他們提供的偽造POP。假在哪裡就不在此多說,有興趣知道的朋友可以發郵件給我。

OAO NAFTAN

最近經常接到詢問有關OAO NAFTAN開出來的FCO,這也是個詐騙單。 OAO NAFTAN(ОАО НАФТАН НЕФТЬ)是個資格很老的煉廠,主要是進行油品的加工。他本身規模並不大,平均每年能夠處理的油品加工大約只有一百萬噸左右。 只有一個重點要理解的是,該公司生產的所有石化產品,不管是原油也好,D2也好,甚至M-100,並沒有直接銷售,而是全數委由白俄羅斯國營石化公司(Belneftekhim)作代理銷售。 也就是說,如果你有收到OAO NAFTAN的任何soft offer或是FCO要販售油品,那擺明就是詐騙公司假借OAO NAFTAN的名義進行詐騙。相關訊息請參考: http://bntdtorg.by/ 。

油品操作參考

油品的操作,困難的部分不在交易流程,而是在於找不找的到真的買家,以及如何辨別賣家的真假。依個人的經驗,提供幾個思考面向和觀念供作參考。 一、俄羅斯油品交易主要分為三個渠道: 1、聖彼得堡(Saint-Petersburg )原物料交換所。 2、各大油品公司(如Gazprom、Lukoil、Rosneft等)自行販售。 3、Gazprom Banker代銷。專指一般欠缺經費(沒錢付管道費、運費等)的小煉廠,將配額直接委託Gazprom Banker代為交易。 無論是上述何種交易管道,其實都可以透過俄羅斯商會(Chamber of Commerce of Russian Federation)以及俄羅斯能源部(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Energy)查詢配額是否真實。買家只要檢具供貨商資料(如果供貨商願意提供配額編號(allocation number)那更好),以買家的名義,正式行文這兩個單位,便可以查證。 二、買方開立資金(BCL)證明: 一般來說,終端供貨商很少會要求買家開LOI/ICPO時,便跟買家要資金證明。對這些供貨商而言,他的作法其實很簡單,便是直接銀行對銀行查資金。查的到就繼續往下走,查不到的話,連屁也不放一個,就直接送能源部列入交易黑名單。一開始便要求開BCL的,大多數是中間人,為的是不想得罪供貨商,搞了個不實買家而破壞和供貨商的關係,甚至和買家一起陪葬。中間人要求你的買家開BCL並不過份,但可以由此得知你是在和誰交易。 三、管道費(Transneft fee): 正規欠缺經費的小煉廠,目前都是直接委託Gazprom Banker代為交易,以前因為經費不足,要求買家先付管道費的情形已經不可能發生。如果還有供貨商要求你先預付管道費的話,那就趕緊跳走吧。 四、POP等交易文件: POP文件、出口許可、煉廠聲明、管道費收據、能源部許可等交易文件,一則供貨商擔心流出後可能會被偽造,二則這些文件都是所謂的信用證議付文件,都必須放在銀行備查歸檔,不會有任何供貨商會用傳真、e-mail,甚至快遞的方式,將這些文件傳送給買家。買家充其量只能到銀行看,就算想要帶走,頂多也只能在交易結束後,向銀行申請影本。 五、油品價格 想要做油,花點小錢去註冊一些付費網站(如Platts)是有必要的。唯有如此,你才有辦法隨...

DLC+T/T

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買家有DLC+T/T的付款要求,這是什麼概念,到底合不合理? DLC+T/T的想法與作法,其實是從BG+T/T或是SBLC+T/T一廂情願自行的想像。這些買家心裡想,開一張DLC只要30%的現金,等到DLC開出去換到了供貨商的POP和PB,就可以拿著POP和PB去跟終端買家收錢來付帳。 我們就UCP600的條文來說吧,DLC既然開出來,就是得憑單議付,不可能交了貨,付了款,而實際上DLC動都沒動,直接作廢或是退回。DLC+T/T的概念,充其量只是要求開證行在議付時,採取現金轉帳的方式(T/T reimbursement),跟BG+T/T或是SBLC+T/T的T/T概念是完全不同。換句話說,DLC一旦開出來,就得依照信用證裡頭的要求,賣方提供議付單證,買方銀行審單後付款,不可能使用DLC作為類似備用信用證的抵押方式,到時候付款完撤銷。 因此,如果哪天你遇到的買家,希望跟你做DLC+T/T的交易,那肯定是這個買家完全沒有交易經驗,根本不知道沒有比照BG/SBLC的DLC+T/T這樣的開證模式。

偽造的SBLC

圖片
又是一位醒不過來的朋友拿著一張偽造的SBLC(如下)到處在找taker。 也不曉得偽造的人怎麼洗腦的,已經告訴他銀行真正的電話要他自己打電話去徵信,也已經跟他說,銀行裡根本就沒有簽字的那兩個人,這位仁兄居然還可以回我: 「你對這玩意不懂就算了,少在那裝懂。你仔細看看,這張證可不是什麼私人或是企業發出來的,是銀行發的耶。銀行針對這種檯面下的作業,哪有可能隨隨便便讓你查詢的。我承認這不是正規的交易,如果是正規的交易,人家銀行自己網站上公告做生意就好,哪輪的到我們賺這筆錢?也正因為這不是正規的生意,才有那麼好的利潤......」 我們對於一些詐騙集團的老伎倆,如中樂透啦,帳號被盜用之類的,會因為還有人會被騙而感到不可思議。而事實上,就是有人會被騙,詐騙集團才會樂此不疲的一直騙下去,不是嗎?

推薦部落格

以下部落格值得大家去逛逛參考: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namo-amitabhaye 只要是跟信用證有關的事,找他就對了。這位大哥對於銀行相關作業,可謂是尤達大師級的人物,國內一些號稱開證作業的老師,跟他相比,還差一截。 別再相信那些只會吹牛皮的,看看人家大師級的網站,那才是正途。

M-100價格

有位長輩突然打電話給我,說他有位朋友最近也在學人家做大宗物資,不管是指點一下也好,點醒他也好,希望我和他聊聊。以下是我和他部分的電話內容: 「你好,我姓鄭,是XXX給我你的電話。」 「我叔叔有事先跟我說過,不知道有什麼地方可以幫的上忙。」 「我前些日子因為生意認識了沙烏地阿拉伯的一位富豪,他手上有油可以讓我賣。你叔叔說你這邊幫的上忙。」 「請問是什麼油品?」 「是重油M-100,說每個月可以給我十萬噸的配額。」 「請問售價是多少?」 「CIF一噸是美金280。」 「不可能。」 「怎麼說?」 「依照目前大陸現貨的價格,換算成美金,大約是CIF每噸美金580,我日前賣給XX的成交價是CIF每噸美金550,這些都不是重點。重點在於,目前市面上的價格普遍都在530到550之間,如果我是貨主,我為什麼要賣280?就算我賣500,大把人搶著要,我賺得也凶,不是嗎?」 「我再打電話問問看,再跟你聯絡好了。」 「......」 很多朋友都有類似的情況發生,就是不知道價格,不知道誰的價格是真的。以下提供一個M-100價格的基本公式工作參考: M-100的價格是跟著CST180走的,你只要把CST180的牌價,打個九折,再減US$90/MT,就是M-100的市場FOB基準價。以CST180 US$650/MT來算,M-100 FOB的價格大約就是 US$650/MT x 0.9 - US$90/MT= US$530/MT 這樣算出來的價格並非是絕對,因為還牽涉到每家煉廠給的折扣不一定,你遇到的貨主是direct seller或是re-seller,有多少中間人多加了多少佣金和回扣等等的變數。但一般來說,大抵都在這個價格上下US$40/MT之間。 信者恆信,不信的,就別捨不得那幾個錢,去付費網站註個冊吧。更不用跟我說你在XXXX網站上看到有人賣CIF US$320/MT,去吧去吧,祝你一路順風。

油品進口稅項

供貨商給的油品報價大多是以CIF美金報價,而我們在大陸網站上看到的,大抵都是完稅後的人民幣報價。如何計算和換算,以瞭解供貨商報的價格是否合理,或具有競爭力,就得瞭解油品各項進口稅項的計算。 我們以常見的M-100,CST180,以及D2來做說明: 一、關稅:3% 二、增值稅:17% 三、消費稅:RMB 815/MT 四、靠港費:大約是RMB 300/MT 靠港費主要有以下幾種: 1、港雜費(包括各種港口雜項,如過泊費、過磅費、港口雜費等) 2、報關代理費 3、商檢費 4、代理費 那我們便可以來計算清關完稅的價格:假設你的M-100 CIF價格USD600.00/MT US$600/MT (油價)X 6.4(匯率)X 1.03 (關稅)= RMB 3955/MT RMB3955/MT + RMB815 (消費稅)= RMB 4770/MT RMB 4770/MT X 1.17(增值稅)= RMB 5581/MT RMB 5581/MT + RMB300/MT(港雜費)= RMB 5881/MT 如果以上週到貨價格大約是RMB 6000/MT來看,那就表示你的供貨商給你的價格只算是行情價格,但沒什麼競爭力可言,因為還有匯率和油價波動的問題得考量進去。

產品證明(Proof of Product)- 2

前一篇提到油品的POP相較於其他產品的POP是比較有公信力且安穩的,但其實只是相對安穩,並非絕對。 我們翻開手中的合約,上面都會提到賣方交付買方的POP文件項目與內容。睜大眼睛看,都是些什麼東西?就是一些油品的販售資格和執照,還有一些許可證之類的文件。別以為這樣就夠了,市場上不乏一堆收到POP但還是拿不到貨的買主在哀哀叫。是哪裡出了問題,還是文件是偽造的?偽造的部分我們就不提了,問題是出在POP的文件不夠完整。什麼都有,什麼都齊備了,唯獨缺了一份allocation number。 俄羅斯的煉廠都是國營的,能夠生產多少油品,都有一定配額和比例,且受國家控管。allocation number便是這樣的玩意。這就好像我們買東西下單一樣,不管是打電話訂貨也好,網路下單也好,訂貨成功之後,總會給你個什麼證明文件之類的。你有經營油品販售的資質是一回事,你向煉廠訂不到貨,還是沒貨可賣。 說來說去,其實現在POP已經不值錢了。有沒有出貨紀錄,貨是否可以徵信的到,願不願意先開供貨保證金,這些都做的到的賣家,才值得你去聯繫。

產品證明(Proof of Product)

產品證明(Proof of Product,POP)是大宗物資裡經常出現的交易文件。而它的重要性在哪?基本上,看情況吧。 說簡單點,產品證明(POP),就是貨物存在在這世界上的證明。但問題在於,誰來開這樣的證明,誰來認證背書? 以油品來說,POP的開立,是由國家級相關機構開出。如果以俄羅斯來說,就是俄羅斯的能源部。這種POP拿到手,對於買家而言,是最有保障的。有俄羅斯政府單位背書,確保了貨源的存在,也確認了貨權的所有人(就是買家)。萬一供貨商不供貨,還可以找俄羅斯能源部理賠,這當然安穩。 相對於油品而言,其他大宗物資,如電解銅、廢鋼軌、鐵礦砂、水泥、尿素、各類稀有金屬等等,就沒那麼希罕了。這些物資,有些是政府管不到那,有些則是出產國本身政府單位的公信力不足。以廢鋼軌為例,供貨商大多都是私人企業,私人企業做生意,哪個政府單位要背書啊?你有聽過哪個國家有廢金屬部門,專門管廢金屬進出口,專門幫企業背書發POP的嗎?廢鋼軌的POP,多半都是供貨商自己寫,再轉交銀行背書。銀行拿到這份文件後,會請專門機構徵信並查詢,確認這批貨物的存在,而且確認這批貨物是屬於該供貨商的,才會幫忙背書並轉發給要購買的買家。然而,銀行不是通天的,萬一供貨商一貨兩賣呢?萬一銀行行員耍懶,沒有好好徵信,或是銀行行員內神通外鬼呢?寫到這裡,我想大家應該可以知道,為什麼大家都要求必須透過世界前五十大銀行交易的原因了吧?信譽問題。 所以,相對而言,除了油品之外,其他大宗物資的交易,如果POP的來源及背書單位是銀行,它的實用性,其實有時候還不及供貨保證金(Performance Bond,PB)和提單(Bill of Lading, B/L)來的有用。提單還可以有效的查詢到船公司是否真的有運貨,有開船。POP呢?萬一出了事,銀行頂多代替供貨商賠PB罷了,會賠你貨嗎?賠PB有什麼用?如果你的買家等的要貨,你又買不到貨,銀行賠你錢,但你賠掉得是信用。

繞一大圈

「你不是不接我的單嗎?怎麼又打電話找我?」 「我的確是不接你的單,打電話給你不是我反悔,而是要告訴你,你的單又輾轉回到我這裡。」 這是最近我經常有的對話。 前些日子透過網路找我買貨或是賣貨的人突然少了好多,心想是不是這些人都想通了,轉行了。也好,少忙一點,多陪家人一點。最近才發覺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。有些人一副要當老大,要當頭的樣子,吹噓自己的能耐,四處蒐集資料,搞的自己彷彿是另一個B2B網站一般。實際上呢,這些人不過只是以前的線騙得差不多了,又要找一些新的線來騙。 網路上吹噓一堆,早晚人們是會知道真相的。或許你可以告訴這些中間人,你不帶勞力士,不開賓士,是為了低調。說是你自己的單,拿不出完整交易記錄,拿不出乾淨的交易記錄,拿不出銀行蓋過章的佣金協議書,或許你還有辦法瞎掰。但是,塗改的亂七八糟的提單,跟我「乾淨」的正本相比,居然日期和提單號碼對不上,你看這些人會信誰?

害死人不償命?

好為人師不是壞事,但拿錯誤的資訊來做錯誤的示範,那是會死人的。 大宗物資的盲點,往往到頭來是出在銀行身上。大多數的銀行,只會為自己的客戶,甚至只提供VIP客戶諮詢,這就是為什麼騙子能騙的原因。 一天到晚聽到一大堆人在問MT799,MT760,at sight,after sight等等,發覺真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版本。不是頭大嘴巴大說話就算數,得說出個所以然來,或是有相關文件佐證。 日前兩個朋友為了一張鐵礦砂的信用證範本爭執不休,好笑的是,兩個朋友居然是從同一個網站上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。兩個人找到我頭上來,喝了一個下午的咖啡,才知道兩個人都是錯的。是真懂還是假懂,是看心情回覆還是看人回覆,不得而知。但說實在的,就是有這些人不懂裝懂,或是惡意矇騙的人,搞的一大堆做大宗物資的中間人,手上握著一堆垃圾,耽誤了二、三十年的青春,還在看,還在等。 要你簽NCND才給看文件,拿到的文件還塗的亂七八糟,你要跟他做,幫他賣命嗎?這麼說比較簡單,文件是我的,我何需在文件上遮遮掩掩再寄給你?

天大的笑話

有位朋友今天跟我說了個笑話,說他因為和銀行有點債務問題,接到銀行催收電話。以下是朋友和銀行催收的對話。 「請問是XXX先生嗎?」 「是的。請問哪裡?」 「我是XX銀行。XXX先生和我們銀行的一筆款項什麼時候要結清?」 「不好意思,這幾個星期我手頭緊了點,大概得要到月底才能還款。」 「請問您可不可以說個確切的日期,我好回報我的主管?」 「是這樣的。我有一張信用狀下個星期到期,加上銀行..........」 「您說什麼狀?」 「信用狀。」 「信用狀是什麼東西?」 「信用狀是什麼你不懂?就是銀行給我們做生意的人信用額度,........」 「我不懂什麼是信用狀,反正你給我個還款日期就好。」 「......................」 難怪一大堆公司企業要找外商銀行開證,甚至到香港、新加坡等地設立離岸公司,由離岸公司開證。

NHI/ NON-NHI

作廢鋼軌和廢鋼最常看到這玩意。 NHI , Network Host’s Inc. ,這是一家美國公司,其下屬公司 Network Scrap Metal Corporation 是全球知名廢鋼供應商。因為貨源充足,且有自己的船隊,其售價相當低廉。正因為其知名度和價格, NHI 交易條件十分苛刻,對於許多自有資金不足,或是仰賴銀行額度做生意的買家來說,幾乎是不可能成交。 再者,在近幾年的交易當中, NHI 讓不少中間人和買方,尤其是中國的買方,騙的是一大糊塗。惡性循環之下, NHI 對於中國買方的合約條件,是越來越嚴苛。 我們都知道,大多數買方做大宗物資,都必須仰賴銀行給的信用額度開證,以彌補自有資金之不足。既然自身條件買不了便宜貨,只好先求買的到貨。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買方在 buying lead 上都註明要 Non-NHI 貨源的最大原因。

SKR

不少做大宗物資的朋友,應該經常聽到SKR這玩意,尤其是做黃金和SBLC/BG單的。 SKR,Safe Keeping Receipt,是指客戶將不動產、貴重金屬、債券等資產放置或是抵押給銀行,有銀行出具的一份存放收據。有了SKR,無形中等於是銀行替客戶做某些交易或是某些資產證明的擔保。 舉個例子來說,黃金交易。不管你的貨主出示多少文件,拍了多少照片給你看,這都不是重點。能夠出示SKR,方能代表貨主的確有東西,且是在銀行保管並證明的情況下。做SBLC/BG leasing也是一樣,拿著一張MT760影本在市場上晃啊晃兜售的SBLC/BG,大多數都是假的。唯有能夠提供SKR,才能夠證明你的確有資產在銀行手上,銀行的確在某一定限額內幫你提供資金和額度的擔保,那才是真的。

撐撐看

看到不少中間人做大宗物資的想法和作法,讓我想起了家父。 家父並不是做生意的料,但恰好遇到台灣經濟起飛,別人做貿易,他跟著做貿易;別人蓋房子,他跟著蓋房子,也倒是讓他賺到了些錢。但是,在遇到房地產不景氣的那一段時間,卻也讓他倒的一敗塗地。 房地產不景氣那段時間,公司生意十分清淡。為了能夠維持,從一開始的房貸,到最後的地下錢莊借貸,不僅把幾十年來攢的本都花光,還背了一筆龐大的負債。其實,都是「撐撐看」這幾個字害死了他。 在那段時間,家父並非沒有想過是否換個跑道,但沒有什麼特殊專才的他,加上年紀都已經五十好幾,想不出、也沒勇氣換做別的,唯一能想的,就是再撐一段時間看看,看看整個大環境會不會變好,看看房地產會不會變好。房地產是變好了,但我們並沒有撐過去。 最近遇到的一些中間人,普遍做大宗物資的時間都比我久,甚至有的已經做近二十年。共同的狀況有二:一、尚未成交。二、都已經走那麼久了,再撐撐看。當公務員撐久了就算沒有升遷,也有年資。但做大宗物資並非如此。撐的越久,那只是表示你的作法有問題,你的看法有問題,你看人有問題。如果不換個想法,不換個作法,再讓你撐十年,二十年,你也做不了一單。

猜不透

有位朋友今天跟我聊一件不知如何發表意見的事。 這位朋友在還沒跟我認識之前,是跟另一位同行學做大宗物資。雖然幾年下來未曾開張,但至少從那一位同行那學了不少。前些日子得知這位同行成交了一筆生意,還很大方的出示不少文件給這位朋友看,看的這位朋友是口水直流。但問題來了,過沒幾天,這位朋友在逛一些國外網站尋找商機時,卻看到這位同行在那個網站上發表一篇文章: 「請不要和XXXXXX公司交易,這是個假賣家!以下是這間公司發出的資料供作參考........」 看到這位朋友都傻眼了,一開始以為只是同名同姓。但再仔細看一下進一步的資料,就是這位同行啊!打電話過去瞭解一下到底發生什麼事,更絕的事情發生。這位同行矢口否認,但過沒多久,一則這位同行不再接電話,二則那篇文章所留下來的聯繫資料變成是一支空號的電話。 經驗老到未必代表一切,我做到現在為止,還是有被騙的時候。但重點是,不要一天到晚做台灣人騙台灣人的事。

擋人財路?

有位仁兄對於我在前一個部落格上的一篇文章頗有意見。 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,就是公佈了幾份假文件和假賣家的資訊,只是恰好這個假賣家是他的供貨商,而他正有一筆交易和這位供貨商有往來。 這段期間,他陸陸續續地發了好幾份郵件給我,要我不要亂講話,最好是把那篇文章撤掉,以免影響他的交易。跟他回了好幾次,也把一些相關的資訊提供給他,可是這位哥哥就是聽不下去。聽不下去就算了,反而變本加厲,一下說要告我,一下又是利用Google map把我辦公室附近的街景照片寄給我,要我出入小心一點。 二個月過去了,一則沒收到任何法院傳票,二則辦公室也沒出任何事,想必什麼狠話也是說說而已。這倒沒什麼,反倒是透過幾個朋友稍微打聽一下,唉,原來這位哥哥正忙著躲買方跟他算帳,哪會有空理我。 我說過好幾次,如果手上沒有任何證據,或是自己的親身經歷,絕不會貿然地一陣亂寫。沒有必要擋人財路,只是不希望大多人走冤枉路。

跳線

跳線,有人用circumvention,有人用bypass,在大宗物資專門是指買賣雙方或是中間人未經介紹人許可的情況下,私下直接和對方聯繫並完成交易。 大多數聽來的結果,不外乎事先將NCND(NON-CIRCUMVENTION/NON-DISCLOSURE AGREEMENT AND WORKING AGREEMENT,非欺詐、非洩密條約和操作協議),就是俗稱的保密條款簽好,便可以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。有用嗎?如果你問我,我一定說沒用。先問你以下幾個問題好了: 一、你可以確信和你簽NCND的人或公司,他的身份是確實的嗎? 二、如果對方跟你簽完NCND之後,公司換個負責人,或是重新註冊個公司,直接跳你的線,你有辦法可以解決嗎? 三、你有沒有時間和足夠的錢去打一場可能得纏訟二年的國際官司? 那還有什麼好說的?找個會挺你的供貨商,少在網路上找單才是真的。

BCL

BCL,就是Bank Comfort Letter或是Bank Capacity Letter的縮寫。我們在很多網站上看到一些「號稱」賣家或是賣家的代理,總是寫著買家先發LOI + BCL,否則不予理會。真的需要BCL嗎? 其實,說穿了,大多數真正有貨的賣家是不會跟你要BCL的。因為BCL充其量是透過銀行證明買家有意願,有能力買,但並沒有告訴賣方他一定會買。會要BCL的,多半是中間人,因為苦的永遠是中間人。既不能得罪賣家,又沒有能耐辨別真的買家。於是只好要求買家要有BCL,至少確定買家有錢。至於能不能做成,雙方條件是否談的攏,那是買家和賣家的事,起碼中間人不會因為找了沒錢的買家被責難,甚至不理不睬。 其次,很多中間人一定遇過這樣的狀況,就是中國大陸的買家常說: 「我們不是沒有錢開BCL,是政府、銀行的政策不讓我們開!」 是這樣的嗎?當然不是。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好了。你在銀行存一萬塊錢,然後你要求銀行開一萬塊的存款證明,銀行會不會說不?當然不會。你只要付個手續費,銀行自然幫你開。 但是,為什麼中國大陸的買家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呢?這牽涉到幾個狀況: 第一,我們都知道中國大陸是共產國家,走的是計畫性經濟。凡事在年底就已經先做好明年度的生產、財務規劃。每一筆資金的動用,早就已經設定好目標。但這些公司,面對著戶頭這麼多錢,當然是想做一點業外的生意額外牟利。這時候問題就來了,一旦申請開立資金證明,用的營利項目跟原本計畫經濟營利項目不同,年底作帳就會出問題。這種狀況,常發生在國營企業。很多人都在想,明明是國企,怎麼開不出BCL,就是這個原因。 第二,就私人企業來說,大多數的私人企業都是用不動產抵押給銀行換取額度來開信用證的。但額度不是現金,你要這些買家開放銀行查詢,這他願意。因為他可以告訴銀行,請銀行只要告訴查詢的供貨商,客戶額度足夠開證即可。但開BCL就不同了,開BCL是不能夠用額度開立,必須是真金白銀。或許有些朋友會說,反正有銀行擔保他額度夠就行了,擔心什麼?請問,萬一銀行抽銀根怎麼辦? 第三,那就甭提了,買家根本就沒錢。想說確認了供貨商,或是甚至可以拿到供貨商的文件或是其他資料,就可以向銀行貸款、找金主,甚至直接跟終端用戶洽談。